,全称为Chat Pre- ,据其自我介绍,它是一个由训练的大型语言模型,被设计用来回答各种问题并为人们提供帮助。据专家介绍,所谓大语言模型,即利用大规模的文本数据进行训练,能够生成自然语言的人工智能模型。
图源:央视世界周刊
2022年11月30日,美国美国人工智能实验室正式发布。上线仅5天,注册用户数就突破百万;今年1月末,其月活用户数破亿,就此成为史上用户数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其流畅自然的交流能力、近乎人类的表达水平,使很多人将其视为“聊天机器人+知识检索+文本生成工具”“人工智能的革命性突破”。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出现,也在挑动着学术界与教育界的“敏感神经”。有人痛心疾首地高呼“大学论文已死”,也有人坚定地认为“人工智能只是工具”。
图源:网络
可以用写论文吗?可以发表?是学术不端吗?我们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地处理人工智能与学术科研之间的关系?已然成为学术界和教育界无法回避的问题。
反方 学术混乱?涉嫌剽窃?
据海外媒体报道,使用完成论文作业,已经逐渐成为美国大学的一种普遍现象。
图源:网络
在线课程供应商面向全球1000名18岁以上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每10个学生中就有超过9个知道,超过89%的学生使用来完成家庭作业,48%的学生用完成小测验,53%的学生用写论文,22%的学生用生成论文大纲。
据《纽约时报》1月中旬报道,北密歇根大学的哲学教授 在为自己任教的一门世界宗教课程评分时,读到了一篇没有错别字和语法错误的“最佳论文”,简洁的段落、恰当的举例和严谨的论据,让教授倍感意外。不料最后发现,这篇论文是学生用完成的。事实上,美国已经有大学生用写论文,获得了第一名。
《自然》于去年12月进行的一项调研显示,293名受访的教授老师中,20%已经发觉或目睹学生在用完成作业或论文。对于这种现象,一位加拿大作家 痛心疾首地呼吁:大学的论文已死!
使用来撰写期刊论文的能力也不容小觑。美国期刊《金融研究快报》上的一篇有关的研究报告显示,它可以独立撰写出一篇金融论文,且论文内容能被相关的学术期刊所接受。
2022年12月一篇由香港人工智能药物研发公司 发表的利用推测雷帕霉素应用的文章中,被列为第一作者,引发业内争议。
2022年12月27日,美国西北大学的 Gao等人在预印本资料库上发表的研究论文,研究团队通过使用编写出了令人信服的研究论文摘要,原创分值100%,并通过剽窃检查,甚至人类科学家都难以分辨真假。
据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新闻部报道,截至目前,已经作为合著作者,出现在至少四篇已发表的论文和预印本中。
在此背景下,许多科学家已经开始担忧冲击学术圈可能带来的学术混乱,诸多学术刊物和高校纷纷采取应对行动。
《科学》近日发表了一篇标题为《很有趣,但它不是作者》的文章明确指出,禁止在投稿论文中使用生成的文本。因为《科学》要求投稿论文必须是原创的,所以不能抄袭生成的文本,更不能将列为论文作者。《科学》系列期刊的主编 Thorp则公开表示,在《科学》及其子刊中发表的学术文章,不允许将AI列为论文作者。他表示,在没有适当引用的情况下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的文本,可能会被视为剽窃。
《自然》则在更新的投稿规则中表示,可以在论文中使用大语言模型生成的文本,其中也包含。但大语言模型只是一种工具,应该在论文的方法部分适当介绍,不能将列为作者。学术期刊出版商爱思唯尔()相关人士在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表达了和《自然》相似的观点。
1月3日,国际机器学习会议(ICML)发布2023论文征稿公告,会议要求所有研究者,包括审稿人,禁止使用大型语言模型(LLM)编写论文,如。
法国巴黎政治学院日前明确规定,禁止使用和其他所有基于人工智能的工具完成学习与考试任务。该院学术事务主任表示:“原因之一是它()是基于计算而不是逻辑推理的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是,它会给人一种是人类写出文本的错觉。对于巴黎政治学院的学生来说,使用这种工具不能保证他们智力上的诚实。”印度雷瓦大学教授表示,会让人停止思考,会对人类造成伤害。
图源:公众号截图
在国内,《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布关于使用人工智能写作工具的说明。说明提到,暂不接受任何大型语言模型工具(例如:)单独或联合署名的文章。在论文创作中使用过相关工具,需单独提出并在文章中详细解释如何使用以及论证作者自身的创作性。如有隐瞒使用情况,将对文章直接退稿或撤稿处理。对于引用人工智能写作工具的文章作为参考文献的,需请作者提供详细的引用论证。
图源:公众号截图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也发布相关声明,建议作者在参考文献、致谢等文字中对使用人工智能写作工具(如:等)的情况予以说明。
我国香港大学也表明禁止使用或其他AI工具完成课程作业及评估等计算学分项目,若学生在未获课程导师书面同意下使用,将被视作潜在剽窃个案处理。
正方 辅助工具?锻炼能力?
据中国青年报采访,部分导师和学生对于使用等人工智能撰写论文持开放态度。“现在对人工智能的使用,并没有‘傻瓜’到学生输入一个问题、就能立刻写出一篇完美论文的程度。如果学生真的用人工智能生成了论文并且达到了我的要求,那说明他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一部分人过度神化了人工智能,写出来的东西,其实并不能直接用。”有同学认为使用人工智能很锻炼提问能力,“要问很具体的问题,如果自己的问题模棱两可,它的回答可能也会有很大偏差,甚至有的时候答案会出错。”
“向机器人提问,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而搜索到的内容,只有自行消化,才能达到学习目的。”“人工智能提供给大家的只是一些信息,真正体现学术思想和原创性的部分在于作者自身对问题的洞察和思考。”
2月9日,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撰文指出,“是一种全新的知识工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和我们几千年来依靠的书本、图书馆并没有两样,基于这样强大的知识工具来学习,孩子们应该学得更好。”
图源:网络
有学者表示,如果将合理运用在正确场景,也可能提升科研工作者的生产力。比如快速检索领域相关文献:可以快速检索某个特定领域的相关文献资料,或针对某个话题搜索相关的研究方向,这在所有论文的文献综述、研究者的科研方向探索层面会有一定助益。在阅读文献过程中,可能遇到篇幅较长的内容,此时也可利用进行要点总结。此外,基于期刊发表语言要求,也可以指导写作,润色语法,帮助作者减少在论文撰写中出现语法错误,优化文字表述。
“这样的AI可帮助人类进行真实创造,尤其是帮助人类提高创造效率,比如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或提出新颖想法,再由人解决其真实性问题。创造效率的提高将产生巨大效益和多方面影响,可以改变世界信息化格局。”
同时,有教授认为,技术带来的机遇大于挑战,对教育和学术界而言,与其恐慌,不如思考:为什么我们会一次次被机器打败?他说:“对抗AI进化,不如人以更快的方式进化。教育没能够使得人类很快的进化,这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
未来 学会提问?独立思考?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给学术界和教育界带来的冲击,值得更深入的思考。
“有的学生连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都提不出来,更别说研究问题了。”
一些教育工作者、科研人员认为,一些学生恰恰不知道“问什么”,尚未建立起真正的研究功底,如果“问什么”都不知道,那么连AI这个工具都没法很好地使用。一个好问题,既是年轻用户与对话的起点,也是校园学子做好学术研究的开端。
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标准化、模式化的创作与职业将被更多替代,而具有独立思考、具备丰富原创性的内容、思考与工作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
“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疆域很广阔,还有很多未开垦的处女地,需要我们去‘第一个吃螃蟹’。”
在知识生产方式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对于独创性的考查将更加重要。有专家就指出,我们不能原地踏步,仍以分数、做题的速度和效率等为单一标准,而是应转变观念,在技术基础上强调更高层次的独创性,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应该说,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过去已经提了很多年,但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加速到来,这一点将显得更加重要。这也要求我们的一些教育改革和创新需要有更大的紧迫感。
很多人恐慌迅猛发展的AI终有一天会威胁人类创作的创新价值与存在意义,成都商报记者对提问“是否有一天AI会取代人类创作者”,是这样回复的:
“考虑到人类在创作方面的多元性,以及技术发展的速度,我们不能确定是否有一天AI会取代人类创作者。未来,AI创作将继续推动艺术、文学、音乐等领域的发展,但我们希望人类和AI能够共同协作,共同推动创作的发展。”
我们无法预见AI究竟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但可以肯定的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人工智能时代尤为重要。
参考资料
1新民周刊|封禁?教育学术圈“有点慌”
2中国教育报| 火了,教育需要双重应对
3新华每日电讯| 新观察:抑制泡沫,耐住性子
4新华每日电讯| AIGC应用持续升温,将如何改变普通人生活
5中国青年报| “横扫”校园缘何遭封杀
6成都商报| 是终结者吗
7中国新闻社| AI界新贵”出圈”:揭示何种未来?
8文汇报|用写论文涉违诚信大学:必严肃处理
9青年参考|美媒:改变教育的未来
10现代快报|用写论文?混不过去!
11每日新报|多国高校禁止学生用
策划|研究生宣传中心
撰稿|王学欣
编辑| 潘佳佳
审核| 王学欣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