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款产品能够像一样,引发如此声势浩大的失业恐慌。
随着这款聊天机器人的爆火,已经成为全世界舆论中心。如果到现在你还不知道,那么你极有可能与时代脱节了。
然而,就在大多数人还在担心自己会不会被抢饭碗的时候,有些人却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大赚特赚了一笔。而且,这种造富机会未来可能会进一步汹涌而至。
但大多数人都缺乏了这种捕捉商机的敏锐度。
01
靠日进斗金
实际上,最近在国内引发的热潮已经算是第二波了,第一波则发生在发布后的一周左右,但当时只有小圈子关注。
2022年11月30日,马斯克创立的正式推出,一上线便引发风靡。短短5天,注册用户数就超过100万;仅两个月后,月活用户已经突破了1亿,成为一款现象级产品。
这股热浪随后也蔓延至国内。
根据百度指数和微信指数显示,12月5日起,在国内的搜索呈现上涨趋势,四天后迎来小高峰,但仅不到十天就归于平静,没有激起什么水花。
不过,开年后,又卷土重来,在国内的关注度呈现爆炸式增长。
其中一大触发点可能是股市。
随着春节长假结束股市开市,突然引起了国内投资者的关注。1月31日,同花顺新增“概念”,仅5个交易日,概念股涨幅已超25%,其他投资网站也相继跟进。
数据显示,截至2月6日,A股概念板块中有15只个股今年以来累计涨幅超过30%,还有其他不少个股涨超两位数。
再加上媒体铺天盖地的造神,在国内迅速出圈。
不过与第一股热潮不同的是,此次在国内引发的是全民关注,而且不少人已经争相上手操作了。
利用信息差优势,一小部分人率先挖到了第一桶金。
首先,不支持在国内使用,国内用户若想注册账号必须拥有国外手机号。显然,大部分人不具备这种条件。
不过很快网上就出现了解决办法。网友可以通过第三方接码平台,使用虚拟号码接收验证码,短信费不到2元即可完成。
而这种方式产生的变现能力非常恐怖。
其中一家叫做SMS-接码平台,随着的火爆,该平台的新增用户也呈指数级上涨。仅2月8日一天,该平台就新增用户超11万人。
即使以最便宜的0.21美元(折合人民币1.42元)粗略计算,该平台一天靠的注册躺着就能赚十万元。
除了接码平台之外,买卖账号也成了一门火爆生意。
此前在某电商平台上,随处可见买卖账户,最高的成交量已经超过了1万。据一位行业参与者透露,扣除成本,他们1月份就赚了10万块钱。
还有一条生意链,则是卖一些附加于的增值业务,这些业务主要是围绕的一些辅助工具展开。
由此可见,早在完成基于产品本身的变现之前,其周边产业链已经吃到了第一口红利。
然而,这种生意毕竟带有灰色属性,它们的结局也早已注定。目前带有字样的产品基本被下架或被屏蔽,这类短期内的投机取巧生意,不具有可持续性。
不过,那些借牟利的商家们,可能也从未奢望能将此做成一门长期主义的生意。而仅仅只是在这一红利期,赚取一份丰厚的“快钱”。
话说回来,无论是买卖虚拟号还是账号,毕竟是小体量生意而且游走在法律边缘。真正能产生造富效应的是,推动技术变革的产业链。
02
那些真正造富的行业
众所周知,算法、算力和数据是共同制约AI发展的三个关键要素,这也是完美运行的三个条件。
其中,算力是运行的关键所在。而一个应用的算力消耗却让人瞠目结舌。
其大模型GPT经历了三次迭代,GPT、GPT-2和GPT-3(当前开放的版本为GPT-3.5)的参数量从1.17亿增加到1750亿,预训练数据量从5GB增加到45TB,其中GPT-3训练单次的成本就已经高达460万美元。
最新的GPT3.5在训练中使用了微软专门建设的AI计算系统,由1万个V100 GPU组成的高性能网络集群,总算力消耗约-days,即假如每秒计算一千万亿次,需要计算3640天。
如何理解这样的算力消耗呢?可以简单做一个分析——我国近期正大力新建数据中心, 以其中总投资30.2亿,算力500P的数据中心项目来说,要想支撑起的运行,至少要7-8个此量级的数据中心运行一整天。
事实上,仅2012年2019年,短短七年,人类对AI算力的需求就增长了30万倍。平均每100天就会翻倍,远超摩尔定律。
与此同时,AI算力的实际增长却有限,需求和供给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鸿沟。
准华为轮值主席孟晚舟曾在一次公开演讲时就表示,现在的算力还远远不能满足未来的需求,算力必然是世界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
另外,GPU或CPU+FPGA是算力的硬件支撑,该应用对于高端芯片的需求增加会拉动芯片均价,量价齐升将导致芯片需求暴涨。
据了解,采购一片英伟达顶级GPU成本为8万元,GPU服务器成本通常超过40万元。对于而言,支撑其算力基础设施至少需要上万颗英伟达GPU A100,单采购GPU的成本就近亿元。
而越火,对算力及其关联产业的需求便越大。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截至2021年底,中国算力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万亿元,关联产业规模超过8万亿元。
这是一块巨大的蛋糕。并且随着AI产品应用的逐渐渗透,这块蛋糕将越来越大。
除了算力外,引发万众瞩目的还包括在C端的破冰。
一直以来,AI产品的落地与盈利基本都靠B、G两端支撑,在C端虽然也有不少试水,但都没有引发太大的反响,几乎没有让大部分人愿意买单的项目。
如果真的能成为一款现象级产品,将具有划时代意义。
不妨想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让腾讯成为了时代的王者,月活跃用户数量达12.88亿;依靠抖音,字节跳动不到十年就跃升为中国最著名的互联网企业之一;而拼多多市值已经是百度的3倍……
这背后不仅是一场产业革命,更是数以万亿计财富的诞生。如今,类似的连锁反应也开始在AI领域显现。
03
资本界的狂欢
率先叩开了财富大门。
爆火后,的估值便出现暴涨。从2021年接近140亿美元的估值飙升到现在290亿美元,也因此跻身独角兽排行榜Top20。
另外一方面,推出20美元/月的订阅服务“ Plus”,开启会员服务,加速商业化进程,引发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至于其他企业,只要业务沾边也跟着暴涨。
比如有着“美版头条”之称的数字媒体公司 ,近日其宣布与 开展合作,将使用 辅助网站内容的制作。消息一出, 的股价三天内暴涨 300%,成交量超过 4.38 亿股。
同样,在国内也掀起了一场资本狂热。
金融终端数据显示,A股共有23家上市公司属于概念股,在2023年1月30日至2月3日的5个交易日内,多只概念股股价累计涨幅超过30%
其中,海天瑞声和云从科技区间涨幅居前,分别为105.24%和103.97%,此外,赛为智能、汉王科技和初灵信息等也涨幅居前,尤其是汉王科技,公司同期已连续录得6个一字涨停板,累计涨幅达77%。
之后,这样的狂欢进一步传导至投资界,引发了新一轮人工智能投资热。
微软、谷歌等巨头企业都在加注对AI的投资,一些人工智能科学家也加入投资大潮中。比如,加拿大风投基金 日前宣布筹集一项价值5.5亿美元的新基金,专门用于投资AI初创公司。
值得关注的是,人工智能科学家李飞飞和“神经网络之父” 也都成为该基金的合伙人。
具体到国内,无数公司也被AI投资热潮裹挟。
据不完全统计,进入2023年以后表态正研发相关产品、应用,或将技术引入自身业务的国内企业已超过百家,其中不乏大量互联网、科技巨头。
实际上,如果仔细想一想,此次在国内的突然爆火可能并非偶然,毕竟它是最先是由股市触发的。
这背后的巧合令人浮想联翩。
诚然,确实有一种让人毛骨悚然的厉害,它最令人震撼的地方在于强大的“背景理解”能力,能够轻松流畅、有逻辑的回答用户问题。
这也是引发失业性恐慌的根源所在。
但是,使用过的人应该会深有体会:虽然智能,但还不够智能,回答中有时有明显的内容堆砌痕迹,尤其是缺乏思维性创作。
也就是说,远没到能够完全取代人类的地步,目前的作用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
据最新数据显示,美国89%的大学生在使用写作业、论文,其余大部分用户为跟风或娱乐相关,所产生的实际价值还不够高,不足以增强用户粘性。
若要产生更高的实用价值,就必须在在算法、算力和数据方面取得重大的突破。然而,随着摩尔定律即将走到极限,这不是一个短期能完成的挑战。
因此,就当前而言,与其说是科技界的胜利,不如说是资本界的狂欢。
前瞻经济学人APP 产业观察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