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迄今为止,人工智能最接近人类大脑的一次尝试。

人工智能其实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历史了,不过到了21世纪,计算机、智能手机普及以后,才算是正式走入千家万户。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与某品牌手机或者智能音箱对话,向它发出指令,它分析指令以后打开某些歌曲、软件或程序,这本身就是人工智能的一种体现。

其实早在1936年,英国哲学家阿尔弗雷德就曾经灵魂发问:有意识的人类,和无意识的机器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区别。

到了1950年,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著名的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图灵,就曾经发表过一篇震撼那个时代的论文《机器能思考吗》,文章中预言了机器智能化的可行性。

最关键的是,图灵还提出了一项测试,后来被称之为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的大致内容我们可以简单了解一下:如果有一台机器,通过某种电传设备与人类对话,而对方完全不知道与其对话的不是人,而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具有了智能。

从此以后,人工智能的所有工作,基本上都是致力于达到图灵测试的这种水平。此前无论是Siri、小爱、小艺、小度等等,都还没有达到图灵测试的标准,咱们用的时候,甚至觉得他们有点儿聋,甚至有点儿“蠢”。这次GPT-4算是非常接近图灵测试的标准了,因为你几乎看不出,这玩意儿后面是不是坐着一堆学识渊博的老爷爷,在拼命组织语言回答你的问题。

图灵这个人其实挺悲惨的,他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读完博士以后,恰好赶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他毅然选择回到英国剑桥,在这里帮助英国军方破译了德国的密码系统,也算是二战获胜的大功臣了。

毕竟高智商的玩意儿,没几个人会玩。破译了对方的密码而对方不自知,那么德军的所有军事行动,就都在英国的眼皮子底下了,那打起仗来就太舒服了。

1950年图灵提出了人工智能方面的图灵测试,1952年图灵打算对此进行试验,他曾经在BBC广播中提出了该试验:让计算机与一群人对话,如果超过30%的人觉得与其对话的是人,而不是计算器,那么就算测试成功。

这可以说是人工智能的初次试水,算是1.0版本吧。不过很可惜,同年图灵就因为性取向有问题被英国定罪,同时强行接受了化学阉割。2年以后,42岁的图灵在屈辱与精神折磨中选择服毒身亡。人工智能之路,也就损失了一员大将。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没有思考能力的人工智能,和耍流氓没什么区别。

但,这未免太难了!

其实咱们此前使用的那些所谓的“人工智能”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没有自我思考能力。

从他们给出的答案,我们一眼就能辨认出,这家伙是个计算机。不信你可以对着他骂两句脏话,它要么答非所问,要么表示不知道你在说啥。

如果是个真人,这事儿能就这么算了?就算不动手收拾你,也得跟你讲点道理吧?但是想要让机器拥有思考能力,这未免也太天方夜谭了吧?

硬件条件不达标。

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人工智能之所以火爆了一场,主要是因为当时计算机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更新迭代的计算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数字、语言这些人类日常生活中都在用的东西,逐渐成了计算机的必备工具,这让人工智能研究专家们看到了一丝曙光。

可AI研究到了20世纪70年代,就进入了死胡同。为啥?因为他们忽然发现,目前的计算机处理问题的能力,远不能承载人工智能的需求。简单来说就是计算机弱爆了。

人的脑袋多复杂啊,各种数据、语言处理能力远胜当年的计算机。因此那个年代还有人用心算和计算机比计算能力,甚至不弱于计算机。可你让他们现在再试试?

其实人工智能的拦路虎,就是硬件条件。

不解决硬件条件的限制,根本就无法进行下一步工作,这就是很多20世纪70年代的科学家放弃深究人工智能的原因,毕竟那时候的硬件条件不允许。

此后的20多年时间里,人工智能就像是被关进了小黑屋一样,大家对此噤若寒蝉。

人工智能chatgpt4.0素材_人工智能畅想ps素材_素材人工智能

国旗象棋再试探。

到了1997年,IBM公司的超级计算机“深蓝”,在国际象棋大赛中,击败了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人工智能这一话题再次被引爆。

不过人家IBM公司非常直截了当地告诉大家:这玩意儿可不是人工智能!因为它只懂得推理,却不懂怎么学习。

啥意思呢?当时“深蓝”拥有一个5千兆字节的庞大数据库,近百年来60万盘的高手棋谱都储存在里面。再由32个国际象棋专用处理器协同工作,在每3分钟之内,就能从棋谱库中调出最合适的走法。

说到底,深蓝还是一个机器,并不具备思考能力,只是从棋局中找到了某个指令,再完成该指令所要求的工作而已。

即便如此,其实大家也能看得出来,人工智能的硬件条件已经初具规模了。

低估了人类的大脑。

2009年,瑞士洛桑理工学院的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他们要复制人类的大脑,该设想被称之为“蓝脑计划”。

他们的目标是,在2015年制造出人造大脑,以此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在2020年前制造出科学史上第一台会思考的计算机,它可以模拟人类的86亿个神经元和100万亿种触觉,可以拥有感觉、痛觉、希望、恐惧感等。

结果怎样呢?

他们太低估大脑了,或许当年写PPT的时候是为了骗取融资,在实验过程中,才发现压力有多大。甭说人脑了,他们先拿小老鼠的脑袋做实验,到目前为止都没能真正搞定。于是他们又退了一步,现在打算先对虫子的大脑下手,不清楚结果会怎样。

大脑的结构,远不是目前的硬件设施所能窥视全局的。换句话说,还是老毛病:硬件条件达不到。不得不感叹一下,创造大脑的造物主咋这么牛呢?

只不过这回,毕竟摸到门槛了,只是工作量太大,至少不再感到绝望了。

曲线救国。

2015年,美国加州成立了一家人工智能公司,也就是,他们似乎换了一个思路。既然搞不定大脑,为什么不从人类本身的行为举止下手呢?

啥意思?其实大脑非常神秘,人类本身也只开发了其中的一丢丢而已。当然了,意识和大脑开发程度有没有关系,这个咱就不清楚了。

与其继续死磕大脑,倒不如从人类本身下手。于是乎,该公司的人工智能产品,开始从人类的角度下手,开发出一款可以生成人类水平文本的语言模型。

这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目前公司开发的GPT-4,所写的答案,已经和正常人类的口吻没什么区别了。

它可以帮助你写作业、写论文、写小说、制作PPT、写文案、写脚本、查bug等等,甚至可以分析图片,已经不局限于当年的“今天天气怎样?”、“来一首好听的歌”等指令了。最关键的是,这玩意儿写出来的东西,和人写出来的,你基本分辨不出来。

别以为它有了思考能力,它只是拥有了超高的模仿能力。至于模仿能力的来源,等着人家开源吧,要不挤破头也想不出来。

你可以称它为“最强洗稿神器”。

不管咋说,图灵测试的目标,似乎已经达到了。哪怕这背后本质上就是计算机在忽悠你,这都无所谓,毕竟人工智能之路那么难走,又岂能一口吃成胖子呢?

人工智能的出现,只是督促人类,创造力才是不可代替的。

不少人现在很焦虑啊,因为GPT-4可以干太多工作了,可以取代很多普通人的工作。比如说作词家、程序员、文案编辑、编剧等等。

其实这还是有点儿夸张了,再怎么说这玩意儿也只是个程序模型,跟人脑比起来还是差很多的。你只能说它的效率很高,但它绝对没有人脑的创造力。

创造力才是人类不可替代的关键。生活处处都需要创造力,因为生活不是程序,没那么严丝合缝,总归会遇到各种突发状况。

但是本着居安思危的原则,咱们也得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在将来,当计算机的硬件条件达标时,这玩意儿继续“进化”的话,会不会真的拥有思考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