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携余华、西川两位文坛老友,举行了新版《生死疲劳》线上发布会。当晚直播间人气爆棚,抖音、哔哩哔哩两个平台的观看高达300万人次,抖音话题“莫言余华是来说相声的吧”登上实时热点榜,B站热搜更是直接冲到第3名。众多年轻面孔涌入直播间,引发弹幕互动狂潮。网友大呼“这三个文学顶流聚在一起,堪比德云社开会” “这么大规模的文坛盛事,真是活久见” “本来关注莫言想学点文学,现在只想听脱口秀”“不看不知道,莫言真幽默”……
新版《生死疲劳》封面
《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余华在发布会坦言,读完《生死疲劳》感觉太嫉妒了!”。莫言表示,“诺贝尔奖评委主要是因为读完了《生死疲劳》,才把诺贝尔奖颁给了我”。据悉,新版《生死疲劳》由读客文化打造,新增莫言再版序、原创插画、原创人物关系图,还特别收录了莫言的书法打油诗和莫言漫像。
莫言余华回忆同窗室友情,互爆创作趣事
在大众的心中,莫言和余华可谓是中国文学的两座高峰,但极少有人知道,这两座高峰竟然曾经是同住数年的室友。莫言和余华是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的同学,还是“睡在上下铺的兄弟”。为了支持自己多年好友,余华特地赶来参加新版《生死疲劳》的发布会。两人现场回忆当时往事,余华笑称,刚得知被学校分到跟莫言一个宿舍的时候就“特别高兴”,因为“慕名已久”。
被网友问及二人当年的校园生活时,余华爆料二人同寝室时曾共用一只牙膏。莫言则回忆二人更有趣的细节,同住一屋时,莫言正在创作《酒国》,余华正写着自己的处女作《细雨中呼喊》。二人中间只隔一个柜子,“能听到笔尖摩擦稿纸的沙沙声”“甚至能够听到彼此喘气的声音。”柜子中间有一条缝,写累了,往后一靠,两个人眼神交汇,“然后灵感突然没了,他也写不下去了,我也写不下去了”。最后的解决办法是莫言挂了一个挂历,把这条缝给挡住了,这才“顺利地完成了各自的小说”。
两位作家之间的神仙友情让网友惊叹,这种友谊不仅仅是生活中的,也反映在精神交流上。在写完《生死疲劳》后莫言立即送给了余华一本,当时就让余华如痴如醉。为了参加新版《生死疲劳》发布会,余华特地重读了这本书,“每个段落都紧紧地抓住了我”,“既看得热泪盈眶”“又不断地在笑”。诚如封面文案所言,“在极度痛苦时笑出声来,获得内心深处的解脱”。但余华话锋又一转,不忘调侃起自己的老友:“虽然我看哭了,不过莫言更容易哭,他看个电视剧都哭。”
整场发布会期间,网友互动热烈,纷纷表示被两位大师笑得“面膜都裂开了”。有网友留言表示,“本来想来学文学的,现在只想听脱口秀”。还有网友说:“他们几个聚在一起都可以开个德云社了”。有位网友总结得很精辟:“两位老师的作品悲伤,日常又这么幽默,真是把悲伤带给读者,把欢乐留给自己”。
余华谈《生死疲劳》:读完第一感觉是嫉妒
现场谈及第一次阅读《生死疲劳》的感受,余华坦言:“第一个感觉是很嫉妒……但第二次读的时候是高兴,我为莫言高兴,也为我们中国的文学感到高兴”。
《生死疲劳》用六道轮回的形式,讲述了西门闹先后投胎成驴、牛、猪、狗、猴,最后投胎成一个有缺陷的大头婴儿的故事。余华盛赞《生死疲劳》这种写法,中国没有第二个人能写出来。即便长达43万字依然能让人很快入戏,读起来可以说是一泻千里。情到深处,余华也分享了自己对书中的“猪”的喜爱:“只是描写猪打架,我都感觉有《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辉煌,《生死疲劳》里的猪绝对是中国文学史、世界文学史,过去的文学和未来的文学里最厉害的一只猪。”
对于莫言本人,余华也是抑制不住自己的赞赏,在发布会上频繁表示自己对莫言的喜爱:“通过七个或人或动物的形象,来完成一个主人公的形象,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是没有的,以后也不会有了。即便是有也是只有莫言才能写,别人写不了。”他批评当今的评论家们寻找伟大的小说总在翻译小说里找,在历史里找,总不认为身边有伟大的小说。但在他看来《生死疲劳》就是一本堪称伟大的小说。
余华不禁拿《生死疲劳》和自己的代表作《活着》进行联系。他说:“我觉得假如要用我们中国文学里面的某一本书来解释《活着》写的什么,用《生死疲劳》是最好的。反过来也一样,如果你要解释《生死疲劳》讲的是什么,那就是《活着》。”
在莫言作品的序列里,《生死疲劳》的确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莫言本人也曾多次表达过自己对《生死疲劳》的喜爱。他说这本书是自己遗憾最少的作品,还坦言,如果自己只有两部作品可以传世,那么一定有一本是《生死疲劳》。在《生死疲劳》的发布会现场,莫言也透露,“诺奖评委主要是看了《生死疲劳》才决定把奖给我的。”
发布会上,莫言的好友,同为作家的余华等人对莫言创作《生死疲劳》的过程表达了羡慕,甚至是“嫉妒”。莫言谈及自己的创作过程时也异常兴奋,多次提到自己当时“兴奋得不得了”,“一边写一边哆嗦、抖腿”,把这个构思了43年的故事用43天一气呵成。怪不得连余华都说,“小说家都想自己进入一种疯狂、癫狂的,一种完全不知道自己存在的一种状态,莫言最让人羡慕的就是很容易进,他进得特别快。”
这样的写作状态也造就了莫言作品中一脉相承的语言风格。西川评价莫言的语言是“莎士比亚”和“李白”的结合,有“浑然的创造力”,“足以让干涸的河流奔腾成亚马逊”。探究这种语言风格的形成,莫言谈起了自己的童年。莫言小学5年级的时候就因为话太多而辍学,过早地进入了成人世界。离开了群体的莫言一头扎进了大自然,于是他开始和牛羊为友,同猪狗对话。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思考人眼看到的说不定和驴、牛、羊眼看到的不一样,也许每个动物的内心都藏着一个人的灵魂。以此为蓝本,莫言写下了这本《生死疲劳》,完成了这本在余华口中堪称伟大的小说。
《生死疲劳》从一道轮回到另外一道轮回的过程中,每一世人和动物的记忆都延续了下来,这个记忆在小说里面是一代一代的记忆。但从小说50年的跨度来看,这个记忆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文化记忆,是一种人类共通的记忆。这种文化记忆能对应到每一个人身上。这种旁观的视角让读者对书中的人物,包括反面人物,产生一种深深的怜悯。这是一种对所有人的理解和同情,是一种大的宽容,一种大爱,以及对人类命运真正终极的关怀。
莫言为我们解题《生死疲劳》时,也提到了这本书给读者更深层次的价值。当痛苦不可排解之时,跳脱出来看到六道轮回、六道虚空,看到这个无穷的宇宙,我们在宇宙一粒微尘之上的功名利禄、我们的得失成败,又有什么价值呢?这也是书封上写的,无论多么苦闷都能笑出声来的原因。莫言将自己的个人生活经验融入到文化记忆中,用自己的幽默阐述了生活中存在着无可避免的痛苦,但同时向我们证明了,在极度痛苦时笑出声来,获得内心深处的解脱。
南都记者朱蓉婷
发表回复